查看原文
其他

好担心,这么大的雨,那些木头房子受得住嘛?

2017-06-22 CNG 中国国家地理



点击上方关注“中国国家地理”



 


近来全国多地倏然进入阴雨模式

与此前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气质严重不符


这让我想到了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

建筑代表着社会最高的科技水准

那些土木建筑是如何面对大雨天气的?



怎么挡


秘密武器之一:屋檐

首先,为了防雨水堆积,我们的屋顶是坡面的。在更为讲究的建筑上,靠近中间屋脊部分是陡坡,可以让雨水迅速下流。而越往屋檐处则渐渐平缓,这样可以让雨水顺着缓坡往外冲得离屋子和回廊更远。


《中华遗产》2009年7月 摄影/赵刚 等

 

亭台楼阁伸展出来宽大的屋檐我们都是习以为常了。


雨天凝立屋檐下,微凉带湿气的小风吹着,雨声淅淅沥沥传入耳中,看着从屋檐垂下的无数雨帘,吟一首小诗,气氛不能更美。

 

然而,不要忘了,这可是咱们独有的一份诗情画意,西方的房子长得是这个样子的。

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《行天下》杂志 2013年08月 摄影/刘石军


发现了吗?他们没有大大的,可以赏雨的屋檐,而是用阳台、门庭等出挑空间和建筑内部的廊道代替。屋顶如果想要伸出墙面太长,没有支撑,砖头会掉下来。

 

秘密武器之二:斗拱

 

《中华遗产》2011年11月 摄影/王牧

 

看见屋檐之下,那些呈十字交接,密密麻麻的木头构件了吗?

那就是我们的大发明,斗拱。


完全依靠榫卯连接,不用一根钉子,这些斗拱从承重的柱子开始,层层叠加,屋檐有多宽多高,就取决于堆上多少层多大的斗拱。


通过这个精妙的结构,我们的古典房屋能够像大鹏展翅一样,伸出遮阳避雨的巨大屋檐。


所以诗人才能凭栏低叹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

秘密武器之三: 瓦

 

《中华遗产》2011年11月 摄影/陆岗


这些木构建筑虽然经过防腐、防水等多项处理,但也经受不住多年风吹雨打,

“瓦”就在这时应运而生。


用板瓦凹面朝上一个搭一个盖住屋面,在两行板瓦接缝的地方铺上筒瓦,既可以固定住左右两块板瓦,同时又在屋面形成了一条条排水沟槽。


下雨时,雨水打在筒瓦上就自然流到板瓦组成的水槽里,顺着板瓦流到末端的滴水,变成一条线的雨帘,有诗意的落下。


这就是所谓的阴阳二瓦仰覆铺瓦方式。

 

《中华遗产》2016年11期 绘图/张云霏


秘密武器之四:青灰背


跟我们现在造房子要刷防水涂层一样,古人在瓦下面上的是青灰背。


类似于现在的水泥,由石灰膏和细黏土加水搅拌而成,越细腻越防水,将其铺平在屋顶,一遍遍拍打,越紧实越防水。有的建筑一遍遍拍打出的青灰背防水层可以厚达10厘米。

 

细数下来,一个防雨的屋子造价似乎一定挺高昂,难怪贫穷的杜甫,没钱住不漏雨的好房子,茅草屋被秋风吹坏,秋雨浇透,只能写诗做梦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古往今来,人们的愿望都差不多,住个挡风遮雨的好房子。


怎么排



屋子上的水流到了地上

城池的排水工程更是重要


标题秘诀一:熊背


一个天才的排水工程就是咱们无比熟悉的故宫。

 

《中华遗产》2010年07期 图/李少白

 

故宫的干道断面大部分都是中间高,两边低,两边设排水沟,被称作“熊背”。

两边排水沟如果遇到台阶或建筑,则需要打穿石料,或者向下直接汇入暗沟。

所有的排水明沟暗渠最终汇入金水河。


秘诀二:先地下后地上


元大都的设计遵照《周礼·考工记》,先设计地下,依地形的倾斜铺设下水道,安装排水闸井,再依据下水走势建地上建筑。

 

上世纪60年代,北京西四新华书店地底发掘出一段元大都排水渠。


水渠宽1米、深1.65米用石条砌成,石壁上刻有建造时间和负责工匠,可以看出当时责任到人的严格工程管理。


秘诀三:靠地形

《中华遗产》2010年07期 图片编辑/汤剑华


北京北依燕山,东临渤海,地形是西北高,东南低。所以如果设排水渠,水的自然流向是向东南。


而紫禁城的设计与地形完全协调,北门神武门比南门午门高出约2米。这让水渠中和地面的雨水自然而然地从高处向低处流,而无需任何其他手段来驱动。

 


怎么用



雨多了会淹,少了会旱

天干物燥,木建筑要着火

灭火还得靠水

降水恰是存储利用雨水的大好时机


千古不变好方法:大水缸


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04月 摄影/宗同昌 徐健 等


排水的明沟和护城河是皇宫灭火的主要水源,但是烧起来的一般都是远离水源的建筑,等太监宫女们终于从花半小时从护城河背水过来,小主都已经不在了。


失火的时候当然最好就地取材。从井里打水来灭太慢,第一时间灭火主要靠消防水缸,它们被叫做“太平缸”,由铁或铜铸成,通常放在殿门口,又被叫做 “门海”。


紫禁城里的门海能装2吨水,比一辆普通消防车的储水量还多。每当下雨,各种排水设施努力工作,此时则是门海吸收自然馈赠的最好时机。



因地制宜



为了应对降水给生活造成的不便

历史上我们竟做了如此多的考量

聚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先民们

在不同的资源背景与自然环境中又该如何建筑?


草屋


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06月 摄影/陈海汶


古老的黎族村寨多隐映于葱茏的热带雨林中,村寨里的主要房屋是长形居室,墙体为土木结构,由木桩加木杆或竹竿固定框架,然后将和好的泥巴抹糊于框架上,干燥即成。


茅草是黎族民居的主要材料,因此黎族有“养茅草山”的习俗。许多黎族人有自己的茅草山,其“养”法很独特:第一、二年的茅草长出来时,均用火烧掉,第三年长出的第三茬茅草品质优良,才是盖屋顶的最好材料。这是黎族杞支系的金字形屋。


黎族还有一种更为古老的房屋——船形屋,其外形像船篷,呈拱形。用野藤扎架的干栏式建筑,分为上下两层,上层住人,下层饲养家畜。既可抵御台风的侵袭,还能防水、防潮,是新石器时代南方民族的典型民居,也是黎族族源悠久绵长的象征。


如今的黎族聚落,大都已经搬离处于深山的茅草屋,下山住进了政府盖的砖石房。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自然环境的改变,盖茅草房的原料已不再易得。


土楼


《中华遗产》2012年04月 摄影/何清和


高大坚实的土楼可以聚众、囤粮,有自备水井而不虞缺水,能够长期御敌自保。现在土楼内部有自来水管道,主要用来洗漱,冼衣服,而原住民喝的一般还是井水。土楼用鹅卵石堆砌起来的墙角,可以抵御短期的洪水和雨水的侵泡。


由于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夯土,院区雨水如果不及时排出会影响稳定的性能,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坍塌,土楼内外设置有专门用来排水的排水明沟或者说是排水槽,雨水排水根据地形或者流水方向设置有雨水排出口,院区内部沿大门方向设置主排水管道及检查井,根据风水要求,主排水管道极少直线布置,主要怕泄了业主的财运。


此外,每座楼的院子里都有水井,还饲养着家畜,备有足够的柴草。因此,这里可以形成严密的防卫体系。


海草房


图片来自网络


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,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,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、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,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,堆尖如垛,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,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,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,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,这便是当地渔民叫惯了的“海草房”。


以石为墙,海草为顶,冬暖夏凉,百年不腐,这样的海草房,被认为是最具胶东民居特色的威海老房子。据考证,从宋代开始这里的渔村就开始用海草做房顶,至今(2008年)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。


由于该地区沿海,夏季多雨潮湿,冬季多雪寒冷,冬天保暖避寒,夏天避雨防晒。海草房反映了当地夏季多雨潮湿,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。随着居民修葺屋顶以防漏雨,海边随处可取的海草就这样积年累月地在屋顶堆积起来,先民的智慧可见一斑。


骑楼


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03月 摄影/杨俊坡


与“原汁原味”的很多乡土建筑不同,骑楼其实是一种“舶来品”。骑楼之花能在中国东南沿海遍地盛开,也得益于它与当地气候的协调。在炎热多雨的南方,人们需要躲避烈日和频繁的降雨,骑楼底层通畅的人行廊道符合了这一需求。此外沿海台风多,易造成楼上物件坠落,而骑楼可保护行人免受伤害。


更多关于骑楼的介绍可查看这里

中国南方蓝色文明的纪念碑




—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—

看罢,你可佩服古人的治水智慧?


别错过


一分钟,秒懂人类建筑史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